健康 2022-07-04 06:39

Representative image

华盛顿[美国]6月28日消息:研究人员发现,老鼠在社交过程中会发出脑电波模式。他们还观察到,表现出压力、抑郁或自闭症迹象的老鼠缺乏这些脑电波。研究结果更多地揭示了社交时潜在的大脑活动机制。

大脑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和杏仁核区域调节我们的情绪,当我们经历精神疾病时,会发生病理变化。然而,这背后的详细神经元过程仍不清楚。

东北大学药学研究生院的佐佐木卓也带领一个合作团队,记录了小鼠mPFC和杏仁核区域的脑电信号——所谓的脑电波。他们发现,当老鼠相互进行社交互动时,某些脑电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来说,社交过程中,θ (4-7 Hz)和gamma (30-60 Hz)频段的脑电波分别减少和增加。

当对表现出社交能力差或抑郁和自闭症症状的老鼠进行同样的测试时,脑电波并不存在。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光学和基因操作技术,在这些病理小鼠模型中人工复制与社会行为相关的脑电波,恢复了它们的社交能力。

“这一发现为社会行为背后的大脑活动及其在疾病中的缺陷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解,”Sasaki说。

展望未来,Sasaki迫切地想要确定这些脑电波中神经元动力学的基本机制,并评估其他大脑区域参与社会行为的情况。与此同时,他正在研究同样的大脑机制是否适用于临床应用的人类。


推荐阅读:菲律宾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