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环境 2022-01-20 08:54

纽约(2021年10月21日)——非洲首次对大型类人猿(大猩猩、倭黑猩猩和黑猩猩)进行的评估发现,道路、人口密度和GDP等人为因素比森林覆盖等生态因素更能决定数量。

由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野生动物保护协会(WCS)和其他组织领导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将这一发现发表在《美国灵长类动物学杂志》上。

作者们研究了20个国家的156个地点,建立了一个涵盖整个非洲类人猿范围的模型,以确定其数量,并确定影响其大规模分布的关键因素。类人猿的密度在中非最高,西非最低。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伊莎贝尔Ordaz-Németh说:“这些发现表明,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决定今天在哪里仍发现类人猿方面占主导地位。”这意味着,即使适宜的栖息地仍然存在于不同的地方,如热带雨林,由于人类活动,类人猿不会再出现或以更低的密度出现。”

Ordaz-Németh补充说:“此外,GDP和类人猿之间的关系表明,在经济更发达、更大的国家,类人猿的数量在下降。”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只有10.7%的预计类人猿种群分布在法律保护程度较高的地区(IUCN第一类和第二类保护区)。

WCS的合著者Fiona“Boo”Maisels说:“这项研究反映了最近的发现,大象在非洲大陆的分布现在也主要受人类活动的限制,而不是环境变量。目前的类人猿保护策略主要集中在保护区,但只有十分之一的类人猿生活在这些地区。我们必须加强对目前在外的其余九成类人猿的保护,并评估替代政策、基础设施发展或更严格的资源开采指导方针的影响。”

从这些结果中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能否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类人猿种群生存的解决方案。

作者指出,最近对非洲类人猿数量的评估显示,类人猿数量急剧下降。为了成功地保护这些濒危物种,评估政策的有效性和不同情景下的结果是至关重要的。例如,这些情景可能包括资源开采地点的影响、气候变化、大规模土地规划和与森林管理有关的政策的实施,或缓解气候变化的碳储存政策。